大乘寺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東南隅,又名大佛寺,因寺內供有數尊巨大的漢白玉石雕佛像而得名,在齊齊哈爾火車站以西約二公里處。林木環繞,境致清幽。寺內外古木參天,環境優雅,雖為近代所建,但因采用傳統的古建筑形式而獨具一格,是黑龍江省現存規模最大的琉璃瓦建筑之一,為省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大乘寺坐北朝南,由山門、配殿、正殿、前殿、后殿組成,院墻按八卦建造,廟宇采用斗拱式建筑,玻璃瓦覆蓋,院墻呈八邊形結構,以大雄寶殿為中心,各邊有一座配殿,共7座配殿,每座配殿距離大殿恰好88米,而且均面向大殿。配殿為抖拱式建筑,屋頂由彩色琉璃瓦鋪成,均高4米,寬3.3米。長8.3米,各5間。7座配殿與山門組合,成八卦形排列,配殿與山門之間由涂紅磚墻連接。
距山門26.3米的中軸線上,是天王殿(前殿)。高、寬均4.6米,長12米,各5間,中三間連貫為一。供奉彌勒佛祖,坐北面南,高4米,下首左為阿彌陀佛,右為燃燈佛。東單間供奉觀世音菩薩,西單間供奉地藏王菩薩。距天王殿18.3米的中軸線上是大雄寶殿(正殿),是大乘寺的主體建筑,高4.8米,寬8.3米,長12米,各5間。
大乘寺屬十方叢林規模,在黑龍江省內與哈爾濱市極樂寺齊名。籌建於民國,落成於偽滿。前後歷時十四年之久。系天臺宗第四十四代法嗣虛大師倡建於一九二九年;黑龍江省五教道德院孔毓書投資和集資,於一九三九年正式動工;一九四三年竣工并開光,禮請天臺宗如光法師為開山住持;是故為天臺宗叢林。
當時,香火旺盛、道風淳正,常住僧眾曾達到一百五十多人。一九四四年,滿洲國政府把大乘寺列為全國重點寺院,滿洲國黃帝愛新覺羅。溥儀還贈送給大乘寺唐朝《華嚴經》一套(現存市圖書館古籍部)。一九四五年,齊齊哈爾解放前昔,為防止佛像遭到破壞,大乘寺僧眾趁著月色含淚把佛像偷偷的掩埋起來,然後悄悄奔赴四方。“文化大革命”過後,宗教政策得到落實。市政府派人經過多方尋找,於一九八三年,在當初參與埋藏佛像的原大乘寺監院園智法師的指導下,市委統戰部和民宗委組織人力,很快挖出了當初掩埋的全部漢白玉石雕佛像,共計三十九件,終於使埋藏了三十八年的圣像重見天日。
大雄寶殿屋脊中央的麒麟背馱一座玲瓏寶塔經幌,與綠色琉璃瓦組成的“大乘寺”三個大字交相輝映,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,排檐下為各種珍奇動物的彩色木雕。正殿中間供奉釋迦牟尼佛,左為文殊菩薩,右為普賢菩薩。隔扉后為坐南面北的觀世音菩薩。東單間供奉太上老君,西單間供奉孔圣人。距大雄寶殿18.3米的中軸線上是藏經樓(后殿),兩層,每層高4米,各5間,樓下中室供誦經用。距藏經樓18.3米的中軸線上是北配殿。新辟有500羅漢堂和全市最高觀世音(高8米)供奉殿。
山門西側是鐘樓和鼓樓,二層閣樓上分別懸著直徑1.8米的大鼓和5000公斤的大鐘,鐘上刻著一整部《金剛經》。山門殿和大雄寶殿中間,是天王殿,天王殿前,有一尊漢白玉露天觀音像,高7米多,手拿楊枝和凈瓶,端莊慈祥。大雄寶殿后面有藏經樓及閉關樓。市佛教協會設在西配殿內。
寺院雖為近代所造,但因采用傳統的古建筑形式而獨具一格。墻內外古樹參天,綠草如茵,環境幽雅,已辟游覽區。
1980年,大乘寺被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;一九八七年大乘寺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;一九九0年十月二十九日,受黑龍江省佛教協會派遣和齊齊哈爾市政府及齊嫩地區居士的邀請,九十三歲高齡的東北妙修法師駐錫大乘寺。開始大乘寺的正式維修工程。一九九五年農歷五月二十八日,大乘寺舉行大雄寶殿開光暨妙修和尚升座法會。
全寺占地面積三十二萬平方米,風景秀麗、環境幽雅,這里春天生機勃勃、夏季涼爽宜人、秋夜星高氣朗、冬晨霜雪迷人,是廣大四眾弟子修身養性的風水寶地,也是來齊旅游的廣大游客不會錯過的名勝風景區。她與扎龍自然保護區、龍沙公園、明月島合稱為齊齊哈爾四大旅游勝地。
寺內建筑風格新穎獨特,自成一格。整個寺院落為邊長二百米的等邊正方形,坐北向南。山門為一高二低斗檐式門樓,正門高四。五米,兩邊側門各高三。三米,門樓起脊處有一麒麟狀吉祥物,背部馱負高約一米的圓形玲瓏寶塔;還有一排排首尾相接的異獸珍禽彩塑點綴其間,氣勢威嚴壯觀。
進得山門,有鐘樓二樓分立左右。左側鐘樓縣掛銅鐘一口,直徑一。五米,高三米;右側鼓樓置大鼓一面,直徑兩米有馀。院庭內南北中軸線上,為進深式三重大殿,呈縱向等距排列。三大殿的建筑形式均為硬山雙坡起脊屋頂,上有黃綠相間的琉璃瓦覆蓋,屋脊兩端裝飾著高高翹起的獸吻,檐下四角的雀鈴迎風作響,異彩紛呈,氣勢恢宏。
圍繞三殿筑有形態各異的八座配殿。以院墻為界線,將八座配殿連成一體,略呈八角形,貌似八卦形狀,故有“八卦廟”之別稱。三大殿是∶前面天王殿,中間大雄寶殿,後面藏經樓。周圍八個配殿,各為五間,分別辟作客堂、齋堂、僧眾居室及道場。
寺院大雄寶殿內正位供俸著毗盧遮那佛、文殊師利菩薩和普賢菩薩,統稱華嚴三圣。大殿內兩側是十八羅漢。大殿基本為木質結構,碩大的木柱需兩人方能合抱。殿內外有不同內容的彩繪彩雕四十馀幅,每幅圖繪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∶夜夢白象、太子降世、姨母呵護、逾城出家、六載苦修、成等正覺;十愿導歸、觀音送子、三世覺母、十輪拔苦、童子拜觀音、垂慈接引;應身說法、皈命解脫、云雷消散、循聲救苦、隨機感赴、眾怨自退;孔丘布道、文王拜相、桃園結義、班昭訓女、子期撫琴、張良拜師;靈寶天尊、道德天尊、元始天尊、南極仙翁、洪鈞老祖、太乙真人。
大殿再往後是藏經樓,該樓分上下二層,樓上為藏經閣,閣內供奉有鍍金鑲鉆漢白玉臥佛一尊,身長2.1米。供奉有十種大藏經,分別是∶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(日本大正年間一切經刊行會校勘,一九三四年印行)、《縮微乾隆大藏經》(又名《龍藏》、《清藏》,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間集刻,現為臺灣縮印本)、《中華大藏經》(中國《中華大藏經》編輯局主編)、《普慧大藏經》(一九四三年由盛普慧出資在上海成立普慧大藏經刊行會)、《頻伽大藏經》(全稱《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》,民國初年的私版鉛印本)、《磧砂大藏經》(磧砂禪寺于南宋寶慶至紹定年間開雕,現為影印本)、《高麗大藏經》(根據北宋藏本和契丹藏本重刻)、《洪武南藏》(又名《初刻南藏》,明洪武五年敕令于金陵蔣山寺開始點校)、《永樂北藏》(明朝永樂十九年<一四二一年>在北京雕造)、《續藏》(1905年-1912年印行,日本藏經書院廣泛搜集中國和日本歷代未入藏的佛教典籍匯編而成,又名《續藏》或《藏經書院續藏經》)。藏經樓樓下為法堂,是講經傳法的場所。
黑龍江齊齊哈爾大乘寺地址
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民航路與木海街交叉口